8月6日,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指導意見》),要求,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以促進交通運輸提效能、擴功能、增動能為導向,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數字轉型、智能升級,建設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
《指導意見》明確了發展目標:
到2035年,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先進信息技術深度賦能交通基礎設施,精準感知、精確分析、精細管理和精心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成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有力支撐。
基礎設施建設運營能耗水平有效控制。
泛在感知設施、先進傳輸網絡、北斗時空信息服務在交通運輸行業深度覆蓋,行業數據中心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建立,智能列車、自動駕駛汽車、智能船舶等逐步應用。
科技創新支撐能力顯著提升,前瞻性技術應用水平居世界前列。
《指導意見》從三大方面提出了14項任務。
一是打造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礎設施,以交通運輸行業為主實施。以智慧公路、智能鐵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民航、智慧郵政、智慧樞紐,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應用為載體,體現先進信息技術對行業的全方位賦能。
二是助力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配合相關部門推進先進技術的行業應用,包括5G、北斗系統和遙感衛星、網絡安全、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如自動駕駛等)等。
三是完善行業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科技研發支撐能力建設,如實驗室、基礎設施長期性能監測網等。
在智慧公路方面,要推動先進信息技術應用,逐步提升公路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造、養護、運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數字化水平。推動公路感知網絡與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推進智慧公路示范區建設。鼓勵應用公路智能養護設施設備。
在智能鐵路方面,要建設鐵路智能檢測監測設施。建設智能供電設施。發展智能高速動車組,開展時速600公里級高速磁懸浮、時速400公里級高速輪軌客運列車研制和試驗。提升智能建造能力。
在智慧航道方面,要建設高等級航道感知網絡。建設適應智能船舶的岸基設施。打造“陸海空天”一體化的水上交通安全保障體系。
在智慧港口方面,鼓勵港口建設數字化、模塊化發展。建設港口智慧物流服務平臺。建設船舶能耗與排放智能監測設施。
在智慧民航方面,要加快機場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應用智能化作業裝備。推進內外聯通的機場智能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推動機場和航空公司、空管、運行保障及監管等單位間核心數據互聯共享,完善對接機制,搭建大數據信息平臺。
在智慧郵政方面,要推動無人倉儲建設。建設智能冷庫、智能運輸和快遞配送等冷鏈基礎設施。推進庫存前置、智能分倉、科學配載、線路優化。推廣智能安檢、智能視頻監控和智能語音申訴系統。
在智慧樞紐方面,要推動旅客聯程運輸服務設施建設,鼓勵建設智能聯程導航、自助行李直掛、票務服務、安檢互認、標識引導、換乘通道等服務設施。引導建設綠色智慧貨運樞紐(物流園區)多式聯運等設施。推進貨運樞紐(物流園區)智能化升級。鼓勵發展綜合性智能物流服務平臺,引導農村智慧物流網絡建設。
《指導意見》鼓勵社會投資科技基礎設施。鼓勵在項目全生命周期協同應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推進交通基礎設施長期性能觀測網建設。
強調,要選擇特點突出、條件成熟、創新能力強的重點地區,依托重要運輸通道、樞紐等開展多層次的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試點示范。
構建適應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標準體系,指導工程建設。推進建立適應自動駕駛、自動化碼頭、無人配送的基礎設施規范體系。建立標準國際化、政企共建和動態調整機制。
熱線
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