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全球基建市場的基本面已進入衰退期。為更好地面對嚴峻考驗,中國承包商需要降低風險、打造新“硬核”、尋找新出路,結合自身經營特色,從量變到質變,爭取高風險低利潤,贏得新興市場的青睞。
2020年初,幾乎全球所有國家都陷入一場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引起的“世界大戰疫”之中。各國紛紛學習中國的抗疫經驗,要求居民居家隔離,以降低病毒的感染風險。但此模式也會使整個社會體系被強行按下“暫停鍵”,迫使人群流動進入停滯狀態,不僅影響了普通人的生活與工作,更是廣泛沖擊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金融體系的穩定。
加速世界經濟大蕭條來臨
社會體系的停擺給實體經濟帶來嚴重打擊,并破壞了全球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倘若處理不當,世界經濟危機以及系統性金融風險或將提前爆發,全球將再一次遭遇類似于上個世紀的經濟大蕭條(1929-1933年之間發源于美國的經濟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14日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下調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率至-3%,并稱這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即便如此,我們可能依然低估了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打擊的嚴重性。
本次疫情無疑加劇了金融資產泡沫破裂的風險。因疫情的影響,全球股市劇烈震蕩,美股十天內發生四次熔斷。美聯儲率先將利率直接降為零,并承諾購買無限量的政府債券。美國當局也不斷“放水”,國會通過兩萬億美元經濟刺激方案,希望能夠盡快解凍經濟。但其結果是企業為了避免風險不愿使用這些錢去投資,市場上的資金跌入,“流動性陷阱”,貨幣刺激政策失效,依舊無法促使實體經濟復蘇。從實體企業自由現金流的中斷,到相關資產價格的大幅下跌,進而惡化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引發債務到資產的螺旋式惡性循壞,最終將導致系統性的金融風險爆發。
資金的枯竭對于新興市場更是一場噩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投資者從新興市場撤資達830億美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資本流出。
然而,不為人知的巨大隱患其實是全球總債務。世界銀行在1月8日發布了警示全球債務風險的報告,并指出新的全球債務危機風險已經浮現。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全球債務總額增至252.6萬億美元,預計2020年一季度末將超過257萬億美元大關,是全球GDP的322%,創下歷史新高。而且我們正好處于本輪債務周期的頂部,其風險可想而知。從某種意義上說,世界經濟已經實質性破產,這一切將會對全球基建市場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
冰凍的國際基建市場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全球供應鏈斷裂,貨物運輸封鎖,原材料價格猛漲,國際工程項目投資量巨減,合同額將大幅下跌,海外工程市場出清。即使樂觀估計,在2020年下半年疫情減緩的情況下,全球基建市場將逐漸恢復且小規模反彈,但其基本面已進入衰退期,甚至將跌入冰窟。
基于以下四點,過去中國承包商在國際工程市場上的輝煌或許將成為歷史,一去不返。
首先,當下各國所能采取的有效疫情防控措施就是限制人的流動,這種模式對于勞動密集型的基建產業無疑是致命的打擊,目前已有很多項目停工或延遲開工。東道國政府對境外人士采取入境限制措施,辦理入境簽證和工作許可的難度大增,影響項目的組織和進度。同時,很多東道國政府限制人群聚集,對外籍員工實施更為嚴格的醫學檢查等衛生措施。由于新冠疫情在中國爆發時正好趕上春節,許多項目上的員工(勞工)回國休假,返工入境時將受到限制或被要求隔離,并可能在當地受到不友好待遇。這些無疑增加了承包商的成本以及導致員工身心緊張。新冠疫情下,甲乙雙方皆受損傷,所以承包商基于不可抗力的索賠,將會異常艱難。
其次,新冠疫情不但阻斷了各國的交通往來,更是破壞了全球供應鏈系統,很多原材料和設備廠家無法及時開工生產,且運輸難度加大,造成供應期延長,運輸費用增高,甚至有供應商由于資金鏈斷裂而破產,導致施工單位受到牽連。
第三,由于各國的關注點都集中在疫情防治上,雖然不少國家出臺了經濟刺激計劃,但針對的主要是防患金融危機,加強資金流動性,這些預算往往擠占大型基建項目的投入資金,導致很多計劃內項目擱淺,甚至包括一些已中標的項目都將延期開工,或停止施工。例如巴林內閣于3月23日批準了價值114億美元(相當于巴林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9.6%)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對沖新冠疫情可能給國民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
第四,一旦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首當其沖的便會是投資額巨大、生產過程緩慢、產業鏈復雜的基建行業,整個產業都將進入冰河時期。2020年下半年,全球基建市場或將集中式爆出大規模政府逾期違約支付的問題,尤其是在那些償還能力較弱的國家。
國際業務戰略突圍
面對新冠疫情下的國際基建市場現狀,我國的國際承包商必須做好應對寒冬到來的準備。
一、將風險降至最低
面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帶來的風險,盡最大可能減少損失不乏為一個可行的戰略選項。承包商需要提前與東道國業主進行溝通和協調,及時發出《不可抗力通知》,再根據工程合同,提交符合現況的可實施方案,包括但不限于采取替代供貨方案、組織其他施工單位繼續建設工程等措施,將企業的收入損失降至最低。
EPC合同通常會規定承包商在覺察不可抗力之后的一定時間內,向業主發出不可抗力通知,否則將失去提出不可抗力的權利。FIDIC銀皮書對于提出期間的規定為14日。如果承包商認為新冠疫情對項目執行已經或將要造成影響,應當在合同規定的不可抗力通知期間內,及時向業主發出通知。
二、打造新“硬核
從另一角度而言,這次全球疫情的危機對中國或許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當下歐美大國自顧不暇,中國或將成為全球經濟的救命稻草。在全球債務高舉,多數國家無力償還的時候,中國資本將成為世界上的稀缺資源。
后疫時代海外基建市場將全面洗牌,業務模式也會隨之而改變。隨著EPC模式下還款風險的逐漸加劇,投建營一體化模式將成為承包商開拓基建市場的“硬核武器”。中國承包商的投融資能力成為其在國際基建市場中最核心的競爭力。畢馬威預測,2030年發展中國家每年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需求約為兩萬億美元,其中半數資金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所以,在應對當前基建市場寒冬,以及籌謀疫后發展時,承包商一方面要考慮戰略性收縮,降低海外派駐人員比例,另一方面要加大項目操作的前移,做到以投資帶動工程、以運營穩固收益。
三、尋找新出路
中國承包商在傳統基建市場的份額已然見頂,需要尋找新的出路。
從區域市場看,基建行業新的增長點在亞洲。未來,東北亞國家(中國、日本、韓國)將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引擎,而中亞的“斯坦五國”(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也擁有一定的發展潛力。
中國和亞洲新興市場依然充滿韌性。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空間大,長期向好,正充當著全球經濟的“穩定錨”;日本韓國對新冠疫情的控制非常有效,預計疫后經濟恢復將較快;東南亞國家受新冠疫情影響相對較弱,也便于疫后恢復。
從產業角度看,本次新冠疫情之后,全球經濟模式將發生巨大變化,未來物質世界與虛擬世界雙向交織,數字經濟將大興于世。相關的新基建產業,例如大數據中心、5G基站、醫療和應急項目,以及智慧城市等前景廣闊。
四、基建救國
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我國國際承包商在當地有一定影響的國家,應采取積極主動的企業引導模式,向東道國政府諫言“基建救國”的方略。承包商應協助東道國制定切實可行的“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刺激方案”,在傳統基建領域(鐵路、公路、機場、地鐵)和新基建領域(醫療、教育、文體娛樂、科技)發力,同時謀求世界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以及絲路基金等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輔助東道國做好“擴大內需,復工復產”的籌備工作。
關于未來的思考
由于新冠疫情影響,剛顯現復蘇苗頭由于新冠疫情影響,剛顯現復蘇苗頭的世界經濟很可能突然掉頭向下,在沉重債務催化下陷入世紀大蕭條。疫情使我們冷靜下來,認真思考下一個五年到底想要做什么、能做到什么,以及什么樣的業務才是最有價值的業務。新冠疫情勢必對我國國際承包商海外業務的規模產生巨大影響,并且對企業的經營模式和企業管理機制進行倒逼。企業需要在十四五開局之前積極做好海外市場的戰略新規劃,結合自身的經營特色,從量變到質變,做到高利潤低風險,贏得新興市場的青睞。
大疫之后必有大建,有危就有機,承包商面對這次生死存亡的災難首先要先活下來。未來的市場固然美好,關鍵是你能否看見近日的太陽。
來源:《國際工程與勞務》
作者:周春蕾,上海龍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劉曜榘,上海國家會計學院
熱線
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