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的建設生產模式正在逐步被工業化生產模式取代,橋梁、高速公路路段很多已經采用工廠生產,現場吊裝的方式進行。裝配式建筑就是工業化生產在高層建筑領域的應用。2017年,深圳市就是廣東省唯一入選國家裝配式建筑的示范城市之一。記者了解到,目前,深圳市裝配式建筑發展的政策體系基本建成、標準體系逐步完善、項目建設陸續鋪開、產業配套日益成熟、人才隊伍初具規模,在全國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中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近年來,深圳市已連續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裝配式建筑的通知》《EPC工程總承包招標工作指導規則》等15個重磅政策,構建了剛性約束與鼓勵激勵并舉的政策體系。尤其是經過多年來的持續努力,深圳市在裝配式建筑領域的標準體系基本涵蓋裝配式建筑設計、生產、建造、驗收等建造全過程,初步形成了以國標為基礎、以地標為支撐、以團標為補充的多層次標準體系。尤其是在發展裝配式建筑初期,在缺乏國家評價標準、各地普遍追求高預制率的情況下,深圳市率先提出用預制率和裝配率(兩率)雙指標評價方法,將現場工業化技術納入裝配率計算,該做法后來被全國其他城市紛紛效仿。其中,中集模塊化建筑利用企業自主創新和研發的結晶,僅模塊化建筑產品就獲得專利超過60項,并主編了協會標準《箱式鋼結構集成模塊建筑技術規程》使國內外同行有標準可依,不斷升級的創新技術,令其擁有多項獨立自主知識產權:高集成——預制裝配率高達90%以上,結構、維護墻體、裝飾裝修、機電等均在工廠高度集成,建設周期比傳統的建設模式節約50%的時間;高環保——現場除了基礎工程外,均采用干式作業,建筑垃圾可減少90%,不但是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而且可以分拆重組和多次循環利用;高效率——突破了傳統建筑施工的局限,更為高效和環保,遠遠趕超裝配式建筑技術標準和建設要求。
裝配式項目建設逐漸鋪開,醫院、學校等大面積實施。數據顯示,2015年,深圳市裝配式建筑建設總規模為48萬平方米,2019年這一數據則為2400萬平方米,5年增長50倍。2020年上半年,深圳全市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57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近100%,占新開工總面積的30.7%,與此同時,裝配式建筑總建設規模近3000萬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在規模不斷增長的同時,深圳市裝配式建筑質量也在持續提升。其中,哈工大深圳校區項目獲得魯班獎,庫馬克大廈項目獲得粵鋼獎;裕璟幸福家園等11個項目獲評廣東省級裝配式建筑示范項目,占全省獲獎項目總數的41%。
深圳市裝配式建筑產業鏈已覆蓋建設、設計、施工、部品部件生產、咨詢等各領域,參與企業數量持續增長,產業配套日益成熟。其中,開發建設單位由2015年的6家增長到2019年的97家。同時,深圳市還造就了一批龍頭企業,孵化培育了13個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24個省級基地及29個市級基地,數量在全國和省內遙遙領先,形成了從行業龍頭到成長型企業的多級梯隊,呈現出后勁十足的良好勢頭,形成裝裝配式建筑“深圳品牌”。
人才隊伍初具規模。深圳政府層面一直在持續開展公益化培訓、項目觀摩、學習考察、行業交流等能力提升活動,目前累計參與人數近6萬人次,基本實現建設行業各領域的全覆蓋。另外深圳還打造了一支由院士、大師領銜的近200人的高水平專家隊伍,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裝配式建筑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還在國內率先創設了裝配式建筑專業技術職稱,2018年經評審的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占全市工程領域技術職稱人員比例達到4%。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深圳目前已建成省內首批7家裝配式建筑實訓基地,培養出的產業工人在全國、省內裝配式建筑技能競賽中屢獲佳績。尤其是,深圳部分龍頭企業已形成了內部培訓或對外聯合培養人才機制,定期組織員工參加裝配式建筑相關培訓活動。如萬科集團連續多年開展“千億計劃”組織赴日本學習裝配式建筑與精細化管理;天健集團與深圳市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成立了“深職院天健建工學院”,大力培養產業工人。
本文來源:深圳商報
熱線
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