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住建部發布的新版工程建設資質標準征求意見稿成為整個建筑業內議論的焦點,這其中,尤其以對設計資質的討論非常多。綜合主要觀點來看,有不少反對意見,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點:
一是設計綜合資質要求大幅下調,從原本的行業收入排名的要求轉變為勘察設計收入納稅的要求,行業類別的資質要求數量減少。
二是對各類注冊資格證書要求大幅減少,尤其是對排水、暖通、電氣等注冊人員數量的要求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職稱證書要求,但明顯注冊和職稱的含金量相差甚大。
不同的群體代表了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有不同的看法也相當正常。總體來看,從設計資質征求意見稿中可以看出有以下趨勢。
設計院“話語權”不升反降
首先,從行業發展背景分析,設計院的“話語權”正在逐步減小,生存環境日趨艱難。
國內傳統的工程建設模式是一種各環節割裂的模式,傳統的發包模式之下,設計、施工各司其職、分工明確,雖然近年來逐步加大對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咨詢、建筑師負責制等新工程建設組織模式的應用推廣,但是,傳統工程建設模式下帶來的企業特征沒有改變,行業幾十年來積累的問題也積重難返。
從企業特點來看,行業中最大的兩大企業群體,一個是設計類企業,一個是施工類企業。設計企業是典型的輕資產型企業,而施工企業則是典型的重資產型企業,兩者在所在業務環節的競爭方式有著本質的差別。
從行業發展來看,經過了幾十年傳統模式的發展,產業鏈各個環節之間實際上是各自割裂的,環節之間的信息也同樣是割裂的,同時整個行業的信用體系建設并不十分健全,充斥著一部分“劣幣驅逐良幣”的企業。
在傳統模式之下,設計院以規范為基礎原則做好設計工作,施工企業則依靠施工管理控制,以成本控制為核心做好施工工作。在理想化的情況下,兩者相安無事,做好各自工作,完成整個項目,即使推行全過程服務模式,理論上設計院的話語權也是足夠的。但實際上,市場上大多數的項目技術難度要求并沒有那么高,在推廣全過程服務的過程中,施工企業的重資產運作模式對設計院的沖擊相當大。以如今推行力度較大的工程總承包模式為例,以聯合體模式的話,施工企業牽頭的項目占比逐漸增加;以獨立承接的話,設計院獲取施工總承包資質的難度顯著高于施工企業獲取設計資質的難度。施工企業的重資產模式,決定了它可以通過資本的手段快速獲取設計資質,而相反地,設計院很難通過資本手段獲取施工資質。
因此,如今的競爭態勢下,設計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整體來看弱于施工企業,如果進一步放低資質門檻,不僅會導致行業內傳統設計企業跨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同時,隨著全過程服務模式的推廣,以成本控制為核心的施工企業未來會更容易主導整個工程,固然有其有利一面,但在市場競爭仍并不規范、信用體系仍不健全的今天來看,隱藏著不小的風險。
“先破后立”式改革隱藏質量風險
從趨勢來看,弱化企業資質、強化個人執業,是資質改革主導的方向。
“十三五”以來,一系列文件都呈現出弱化企業資質、強化個人資質的要求,包括個人社保的聯網、打擊“掛證”現象等,都是要求讓真正有實際項目經驗和能力的人能夠進入到項目中來,以保證項目質量,防止發生項目問題。
在傳統建設模式之下,設計人員專注于規范,對施工現場知之甚少;施工人員專注于現場管理,對規范了解不深,前者偏理論,后者偏實際,各有優劣。隨著全過程服務模式的推進,要求項目人員具備項目全過程管理能力,包括從設計到施工、采購等等,而現有的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大多存在知識和能力的短板,基礎技能和知識的轉型并不完善。各類注冊資格是相對客觀的手段,當然,這其中必然也充斥著一部分的“考試能手”“紙上專家”,但是,也必須承認對現階段來說,這是相對客觀合理且專業的一種評價方式。如果是在業績信用與人員掛鉤成熟完善的體系之下,采取進一步弱化的方式無可厚非,但如今,各項業績信用體系依然不健全,突然大幅度減少注冊資格也隱藏著不小的風險。
“認同感”下降引起人才流失
人員素質下降,“最好的一批人”已經不將這個行業作為第一選擇。
和不同企業的領導人接觸過程中,普遍反映的問題是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能力不比當年,人員數量的增加是很多低學歷、低水平、重復性勞動的畫圖人員的堆積。在從業人員的“源頭”大學畢業生中,很多在選專業的時候已經不將行業相關專業作為第一選擇,即使選了這個專業,但是在畢業的時候也想著轉行,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日益下降。
資質要求的下降,也進一步放低了行業從業人員的進入門檻,必然會導致社會對整個行業專業認同的下降,更加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時不論是對行業,還是對從業人員本身來說都未必是一件好事。
綜上來看,筆者認為資質改革是必然趨勢,讓真正有能力的行業從業者擔起工程的重擔、規范市場是大勢所趨,但是也需要配套的機制措施進一步完善,才能落實資質改革的真正用意。
熱線
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