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關于新基建的討論始終熱度不減。
熱度延續到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多名與會的全國人大代表高度關注新基建,圍繞新基建“如何建”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還專門提出議案和建議。這種關注的背后反映了代表們對于疫情之下新基建“新作用”的期待。
新基建在穩經濟上能起什么作用?
如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在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元慶看來,穩住經濟基本盤,既是保障民生、恢復經濟增長、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要求,也是未來中國經濟在全球價值鏈上實現“產業躍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楊元慶認為,穩住經濟基本盤需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
在供給側,楊元慶稱,應大力發展以“新基建”為基礎的智慧經濟,穩定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以實現“中國制造”的“產業躍遷”。
他建議,要從加大新基建力度、加強市場政策引導、加快構建應用生態和加速培育復合型人才等四個方面,提升“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能力,從而推動制造業持續創新發展。其中,要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各地工業互聯網、5G、智慧城市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能力;要加強新學科建設,適當增加相關專業招生名額,同時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實現產業人才集聚。
他還提到,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引發的數據安全問題,要加強企業在數據安全保護方面的意識和管理;還需要完善數據控制和流通規則,明確界定數據流通過程中各方的責任和義務,保障數據的有效利用,從全生命周期角度對數據面臨的安全問題進行規制,以推動智慧經濟快速發展。
在需求側,楊元慶稱,應當繼續大力促進信息產品消費,拉動內需,以實現國內消費升級。
智能設備在中國的滲透率有很大的提升潛力。他認為,在抗擊疫情中,無論是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辦公還是在線零售,都離不開PC、智能手機等“居家生產力”設備產品。因此,可綜合采取多種財政、金融政策,鼓勵、支持企業和家庭的信息產品消費需求,加快升級換代步伐,這不僅可以提高“居家生產力”,支撐遠程辦公、在線學習等,而且把新型基礎設施延伸到家庭,促進社會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楊元慶進一步強調,新基建為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角色帶來了絕好的機會。在他看來,新基建有利于緩解疫情對中國經濟帶來的沖擊,穩定經濟增長,尤其從長期看,有利于為中國產業發展注入強大的“數字動力”,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強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什么是中國“新基建”的基礎支撐?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新基建’發揮了積極作用,突出體現在完善醫療救治體系、健全物資保障體系、助力社會生產有序恢復等各領域。”
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表示,在疫情中,5G+紅外測溫、5G+送貨機器人、5G+清潔機器人等5G應用已活躍在疫情防控的各個場景,人工智能技術幫助醫療機構提高診療水平和效果,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所以“新基建”的發展將進一步釋放中國經濟的動能。
孫丕恕今年的全國兩會建議將圍繞工業互聯網、區塊鏈、建設智算中心加快產業AI化等“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中國的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高質量發展。
那么,什么是新基建的基礎呢?在孫丕恕看來,算力、數據、算法是中國新基建的基礎支撐。
孫丕恕表示,計算力、算法和大數據是AI等新基建發展的三大支撐力。要發展AI,必須大力發展AI計算,建設智能計算中心。疫情的蔓延進一步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下行壓力,但企業在云、大數據、AI等新應用上的支出仍然呈現快速增長勢頭,線上業務、智能化應用的價值被進一步放大。智算中心是智慧時代最主要的計算力生產中心、供應中心,是未來的動力源,將在全球范圍內發展和普及。“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發展機遇,也是我們贏得未來的關鍵。”
當前智慧計算需求正呈指數級增長,未來將占據80%以上的計算需求。孫丕恕說,承載智慧計算需求的就是智算中心。智算中心能夠以強大算力驅動AI模型對數據進行深度加工,源源不斷產生各種智慧計算服務,支撐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各行業的智慧化轉型,推動AI產業化加速向產業AI化邁進。產業的AI化是“冰山的水下部分”,將產生一個高達萬億元規模的大市場。
產業AI化需要配備相應的算力環境和生態體系才能持續創新。為此,孫丕恕建議,一方面要打造智算中心“新基建”,另一方面要基于智算中心建設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園區,匯聚人才和產業資源,打造富有特色的良性AI生態鏈。
5G新基建有助于營商環境優化
此次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中央委員、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邵志清擬提交的議案和建議中包括:以5G的新基建來推動在線新經濟發展和助推營商環境再優化等。
曾長期“深耕”經濟和信息化系統的邵志清思考的一個問題是5G新基建與推動政府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的聯結。他說,5G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其自身是一項產業,更將支撐其他產業聯動發展,賦能在線新經濟。5G跑道更寬更暢快,將釋放巨大新能量、催生新動能,支撐更多新興產業,也給營商環境賦予了新內涵。中國正致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僅要強調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還應該加快培育市場需求,將更多微觀經濟活動放手給市場主體。
“政府可以此為契機,在5G新基建過程中進一步轉變職能、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以前瞻性規劃和合理性政策激發市場主體內生動力和創造力,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利用社會資本,營造更優、更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邵志清說。
此外,邵志清也關注到,直播帶貨因疫情沖擊異軍突起,“網紅”帶動的消費流量“非常大”。在他看來,直播帶貨是一種營銷活動,中西部地區將當地有特色的農副產品,通過網絡的方式,經由網紅和新平臺建立起橋梁和紐帶,對接東部地區,“實際上是某種意義上的在線新經濟,也是新基建推動的一種經濟形式”。
“直播帶貨是一種新的創新,也是在線新經濟的一種形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大家也看到,這類(創新)給民眾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邵志清強調,只有源源不斷地創新,經濟才會不斷地涌現出活力。
新基建助推民航業駛入“快車道”
在全國人大代表、海航機場集團監事長、海口美蘭國際機場監事長廖虹宇看來,在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新基建”被賦予了穩增長、穩就業等諸多期望。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對產業鏈進行改造,能實現精準感知、在線處理和智能決策,有助于突破產業發展的瓶頸。
對于廖虹宇而言,其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新基建對其所在的航空業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廖虹宇認為,新基建將助推民航業駛入“快車道”。機場建設應緊密結合當地軌道交通規劃建設情況,挖掘機場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潛力,做到機場與軌道交通硬件、軟件設施的全方位聯通,讓旅客出行更方便快捷。航空公司、機場要加強對5G技術使用,尤其在滿足旅客出行方面更應積極利用人工智能、“互聯網+”、生物特征識別等新技術應用,簡化旅客流程、全流程自助等新模式。
他以美蘭機場為例,目前該機場已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的綜合交通樞紐中心,聯通市內各類交通軌道,實現空地交通無縫對接的一站式換乘服務。機場二期在設計上向多元化發展的航空港轉變,除了應用人臉識別、自助行李托運、一證通關、行李自動分揀等,還將海綿城市設計理念融入到機場工程中,把海南特色熱帶植物“搬入”候機樓內多處花園庭院。
“這次疫情對世界民航運輸行業造成動蕩,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將成為國內航空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新一輪基礎建設階段。”廖虹宇說。
本文來源:中國擬在建項目網
熱線
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