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國內需求下降,經濟增長乏力,企業成本升高、利潤下降,我國中小企業生存發展面臨很多問題,在當前的嚴苛現實下,中小企業如果不會利用國家政策,是肯定找不到好出路的。“一帶一路”國家策略正好為我國企業提供了新的市場、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經過幾年的實踐,“一帶一路”已經在多個國家開花結果,給沿線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給國內及本土企業創造了廣闊的市場和商機。但是,由于“一帶一路”的投資多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真正的受益者是國有大企業,而中小企業并沒有在如火如荼的“一帶一路”熱潮中雨露均沾,雖然很多中小企業躍躍欲試,想成為大潮中的一份子,但仍感覺到無所適從。所以對眾多的中小企業來說“一帶一路”還只是一個概念,一種愿景,很多企業還存在困惑,感嘆路在何方?
如何契合“一帶一路”政策,尋求適合自己的商機,是擺在中小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
01
“一帶一路”既不是口號,也不是噱頭,
而是一種行動
中央企業在“走出去”中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主力軍和領頭羊。來自國務院國資委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50多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2020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1329億美元,投資存量超2.3萬億美元,比2015年末翻一番,然而,這些投資的受益者多是大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以及為之提供金融服務的大型綜合金融企業,而引領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與活力的中小型企業,目前在這輪政策紅利中的受益相對較少。所以,認真研究“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思路,契合“一帶一路”所帶來的商機,中小企業走出去是大有可為的。
如何抓住“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機遇,廣大的中小企業,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多下功夫:
1. 認清現實,做好定位,狠抓二級市場
中小企業在國內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走出去是必然的選擇,但是中小企業面臨人才、資金及管理方面的不足,對國際市場不熟悉,有一種“不出去是等死,出去是找死”的感嘆。如何才能漂洋過海而又不被海水嗆著?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做好定位,選好目標市場和綁定出海的客戶,通過自己的核心技術,有所作為,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將有限的資金和人才集中在幾個有突出能力的業務上,別搞“大而全”或“小而全”,從二級市場做起,做大企業分包,選自己擅長的專業業務范圍,保證做一個成一個,別人做大我做專,別人做全我做精,通過業務聚焦成為總包不可或缺的專業分包,別求名只求利,這樣既能夠免去繁瑣的對外應酬(包括政府合規方面的要求),又能夠集中精力做好施工管理工作,從而獲取經濟利益上的實惠。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明確自己的定位,集中精力營銷大企業,支撐大企業獲得海外項目,服務大企業的一切需求。
2. 腳踏實地,狠抓落實,發揚工匠精神
中小企業不需要炒概念,喊口號對中小企業作用不大,因為兩優貨款、G2G一攬子協議投資的項目基本是大企業的囊中之物,中小企業無論從層次、信譽、資質、實施能力上都還得不到認可,腳踏實地,精雕細刻,把項目做好才是正確和務實的選擇。
3. 做好服務,著眼實惠,賺該賺的錢
就建筑行業來說,由于歷史的原因,不少大企業有資質、有品牌、市場營銷能力強,但沒有實施隊伍,他們拿到項目后往往是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如勘察、設計、施工等來實現項目管理落實,這就給中小企業帶來了一些商機,只要項目做好,綁定這些大企業,雖然對外賺不到名聲,但實惠一定很大。因為,“一帶一路”項目一般價格不錯,大企業要的是做好項目,通過好的項目實施傳播名聲,爭取到更多的項目,所以大小企業對效益的著眼點是不一樣的,各賺各的錢,誰也不眼紅。
4. 艱苦奮斗,積蓄力量,從小做大,聯合發展
中小企業不比大企業財大氣粗,到處設點派人,中小企業的目標市場主要是大企業、大企業的實施主體、大企業的前方機構或項目東道國的實施機構,所以不必張揚,海外沒有機構也行,但是要人盯人,而且要鍥而不舍,緊盯不懈。
為大企業服務不能有工作條件和待遇方面的攀比,由于實力的關系,有時候還需要通過聯合同類企業籌集流動資金及保函,保證項目能夠按期保量的完成。
02
中小企業“一帶一路”的進入策略
中小企業人才、資金、管理及國際化經驗都不及國有大企業,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搶占“一帶一路”商機,一定要量力而行、量利而行。為此,筆者建議中小建筑企業“一帶一路”的進入策略如下:
1. 搭船出海
跟著有實力的大企業走進海外市場,做他們的專業分包,做一個聚焦主業的工匠,充分發揮自己的特色及技術專長,為大企業補位,成為大企業背后的人。
2. 借船出海
我國對外開放初期,設立了一批窗口型公司,其中部分企業已經轉型成為實體公司,還有不少仍然是平臺經營,經過多年的海外經營,他們具備了較好的資質和市場經營能力,但缺少實施單位,拿到的項目基本是分包甚至總分包,還有部分是轉包,這也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條件和機會。
3. 抱團出海
強強聯合可以做強,弱弱聯合也可以做強,只要能夠優勢互補,涓涓細流也可以匯成滔滔大江,抱團聯合是抗擊海外風險的有效辦法。
4. 隨團出海
當前,各地政府都十分重視通過走出去去產能、提振經濟,經常組織企業參與各類“走出去引進來”的商務活動,這是中小型企業走入“一帶一路”的重要途徑。為什么在東南亞華人大多數都很成功,就是一人出去帶動一批,大家都沾親帶故、開枝散葉,慢慢占領了整個市場,我們的企業也要學習當年祖輩闖關東、下南洋的勇氣和做法,通過星星之火、點帶面,不愁大事不成。
03
中小企業走出去要注意的事項
1. 尊重業主,尊重總包,服從協調
海外經營不同于國內,面臨著完全不同的政治經濟形勢和社會法律環境,尊重當地法律法規風俗習慣,尊重總包與業主的合同,尊重項目管理各方面代表,時刻擺正自己的位置,以主人公思維對待工作,以服務意識對待業主和總包,以客戶為中心做好服務,樹立客戶成功我才成功的觀念,做業主和總包的滿天星和及時雨。
2. 工匠精神,契約精神,服務意識
企業成千上萬,項目卻是僧多粥少,只有自己比別人干得出色我們才有機會,平常我們喜歡說差異化,比較優勢,什么是差異化?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才能贏得業主和總包的信任,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不走捷徑、讓總包省心、讓業主放心、我們自己多操心,最后大家都開心。
3. 腳踏實地,著眼長遠,捕捉商機
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活是一點一滴干出來的,耍小聰明,走捷徑是成不了氣候的,不要過于在意蠅頭小利,犧牲利益換取機會的事情會經常發生,一定要權衡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關系,中小企業在和大企業打交道的過程中吃虧受委屈是常有的事,一定要著眼長遠,才能吃小虧占大便宜。
4. 系統思維,聚焦主業,合法經營
中小企業海外經營一定要有系統思維,要有自我認識,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有所為有所不為,將有限的資源放在最能夠發揮效能的地方,集中投入,集中產出,什么都干的企業是什么都干不好的,中小企業更需要有危機意識,由于實力有限,抵抗風險的能力自然也比較弱,海外經營要遵循道德底線和效益底線的原則,不能指望實施過程中調價,索賠或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來補償前期報價中的缺口,這樣只能是一錘子買賣,不會有長期的機會。
04
中小型建筑企業如何做好準備?
(1)中小型企業要想在“一帶一路”中有所作為,一定要走專業化的道路,要有自己的專業特色,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帶一路”上中小企業的市場機會不是大而全或小而全,而是專而精。
(2)中小企業一定要關注市場需要,構建有效的營銷網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良好的營銷模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小企業應該從傳統的營銷模式走向差異化營銷、服務營銷、情感營銷以及體驗營銷等現代營銷模式。抓住總包的需求,構建一個有效的、有針對性的營銷網絡。
(3)加強企業員工的培訓工作,提高公司的整體素質以及技術水平。人力資源是一個企業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引進和培養有國際項目管理經驗的專業人才是做好項目、贏得市場商機的重要保障。
(4)建立嚴格的工程監管體系,加強項目前、中、后的工程監管力度。嚴格要求項目班子按照標準與規范進行施工,避免因盲目競爭導致偷工減料的行為,維護企業的信譽和品牌。
(5)大膽引進社會資本,開辟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保證走出去項目的資金供應,通過同心共享,成就共享提高參與者的經濟收入。
(6)緊跟時代潮流,走產業化發展路子,維持競爭的可持續性,中小型企業要實現規模發展就要實現規模經營,要重視發展配套產業。工廠化裝配式、拼裝式是建筑業的發展趨勢,通過產業化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質量,減少浪費,提高企業競爭力。
05
結束語
“一帶一路”是一個大潮,商機就是大潮中的每一株浪花,大企業就是那乘風破浪的弄潮兒,你我都是船上的艄公,力量大小不是最重要的,同舟共濟大船才能駛向幸福的彼岸,“一帶一路”中的中小企業,同樣可以創造無限的價值!
熱線
關注
置頂